内容简介:本书带领读者进入内心世界的探索,帮助你更真实的认识自己,检视自己各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,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,从而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问题所在,进而成长改变。
作者:克莱布博士(Dr. Larry Crabb),圣经辅导学会创办人及董事,在全美各地主领该学会的研讨会,科罗拉多州基督教大学圣经辅导系教授及系主任。1970年获伊利诺州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,在佛罗里达州执业十年。
第二卷 我们是一班干渴的人
“人若渴了……”(P65-67)
只须一瞬间的反省,我们便可列出一连串的渴求来。我们渴想某一类的感受,我们希望别人的态度能令我们畅怀,我们希望有稳定的工作,也希望有高的收入,我们渴想别人的重视,也渴望有归属感,我们希望星期天下午旅行时风和日丽。若我们能把时间停顿下来,自问一下,什么驱使我做如今正进行的工作,我们会不难找到推动我们工作的原因。
我们若完全否定内心渴求的感受,便会失掉人性的一部分。哪一位妻子不渴想有待她好的丈夫?哪一位丈夫不期待妻子尊重他?父母自然会要求孩子不太晚回家,单身人士也盼望找到知己。
我们怎样处理这些挥之不去的渴求?我们是否认为这些都是罪性的产物?于是尽量不让这些渴求影响我们的人生,还是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,认为人一切的渴求既是合理,便说只要人对神有信心,神必定满足我们各样的要求?
我们需要适当的处理人内心的渴求,以致我们不必窒息生命的活力,也同时坚守彼此相爱的原则。由内而外的更新更能同时带来(1)对内心的渴求有敏锐的触觉,好叫我们能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,而同时(2)产生一种不带强求色彩的人际关系,使我们能真诚的彼此相顾。
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内心的渴求,而达到上文的这种生命,有两个要诀。首先我们要认识,人内心的渴求虽然时常导人走上罪欲的方向,它的根源却不纯是出于我们的罪性,它同时植根于我们的人性,换句话说:渴求本是人的天性。第二,当我们细心分析自己心底下的渴求时,我们不难发现,今世是无法满足我们的渴望,除非我们能即时到达天堂。我们越发深切的体验我们心底下的渴想时,我们就会越发觉得孤寂和可悲,正如我一个同工所形容的,这是一种“被弃置于温巢外”的感受。
人常犯两种错误,一种是用无数的宗教活动来掩饰内心的渴求,另一种是务必叫自己的渴求得着满足,两种都否认了一个事实——我们的渴求虽然合理,可是这世界根本无法满足我们。神原先的计划,是把人放在一个完美无瑕,人际关系没有距离和嫌隙的世界里,除非我们能回到那样的一个世界,痛楚是逃避不了的。因此,我们虽然接纳人有渴求的天性,我们也同时接纳痛楚是无法避免的。
活水的江河与内心的痛楚(P83-67)
三种层次的渴求
当主应许给我们活水时,祂说这话是从“腹中”涌流出来,“腹中”这个字可译作“心灵的深处”,它是指我们心内的一个空间,又可指我们的渴求,换句话说,基督应许满足我们灵魂深处的渴望。当然,我们还有其他不同的需要,但祂并没有应许今生我们一定得着其他的满足。
让我们先察看人心灵最深邃的渴望,我们可称它为“核心渴求”,这渴求必须得到满足,人才觉得生命活得有意义。原来人与生俱来,便有一种需求,他必须与一位比他更有能力的,建立一个持久亲密的关系,透过这关系,他得以不断支取力量,足以完成他所领受的责任。没有这种关系,他便无法活出一个有能力的生命,于是他会觉得人生极度虚空。撇除这种持久亲密的关系,这虚空是无法填满。不是我们的朋友,不是那些令人羡慕的工作成果,不是一些令我们兴奋的经历,也不是五花八门的娱乐,可以填满这空洞的核心。除了神自己外,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满足我们的“核心渴求”。
大部分人都感受到核心渴求之外的需要,而这些需要有时是必要和基本的,比如我们都渴望得着配偶的爱和尊重,期望子女常与自己亲近,及过着愉快和正常的生活,我们也渴想有知己的朋友。这里所指的“基本渴求”,是指人际间一些正常和必要的关系,这些关系若得着满足,能带来人生无限的喜乐。
第三类渴求可称为“表层渴求”,它包含以上两类之外的一切渴求,有时是一些普通的想往(如:我希望这餐馆有我想吃的沙律酱),有时则较为重要(如:我希望身体检验有良好的报告)。表层这个词不一定指无关重要的事,有些我称为表层的渴求是极为重要的,比如当身体有疾病的征兆,我们会盼望检验的结果是良心的。我认为,表层渴求与基本渴求的分别,在于涉及人际关系与否。如果渴求的满足是不必涉及与另一个人产生切身关系的,我便称之为表层渴求;但是,如果渴求的满足维系于别人的参与,我便称之为基本渴求;如果那渴求发自人的深处,而必须神自己才能满足,我便称那种渴求为核心渴求。
渴求空悬的后果
当表层的渴求的不着满足时,人还可以驾驭自己不满足的感受,这种感受有时的确难忍,但却不致有自我湮没的感觉(死亡能毁灭人的肉体,却不能湮没人的自我)。当表层渴求未得满足时,人还可以靠自己的力量,度过难关,这过程有时轻而易举,有时则要卖点力气。一般来说,无论是基督徒与否,都有力量应付这种难关,叫自己仍过一个有效率的人生。
基本渴求又是另外一回事。当别人认为我的成就没有半点重要性,当我渐渐发现无力达成心中的想往,当我关心的人对我冷漠无情,当我失去一位挚友,那时,我内心便产生一种极度痛苦的空虚感。肉体的痛苦有时远比孤单、摈弃和失败还容易忍受。当个人的基本渴求——就是渴望与人有亲切的交往,及渴想自己能有一点建树——遭遇挫折和失败时,那随之而来的感受,便不是一种不舒适的感觉而已,而是一份直抵心腹的创伤,使人在一刹那间,失去一切的动力,无法叫自己向前再迈进一步。幸好,时间与其他经历有时能冲淡这种痛苦,渐渐,生命的力量再度回复,人生的光彩慢慢复原,于是,又再重拾往日的责任,生命再次涂上了颜色,虽然不是辉煌夺目,但已足够遮盖前些日子的灰暗。
但核心渴求则又完全不同了。虽然基本渴求与核心渴求同是渴望情际间的关系,和自己生命所能产生的影响,但核心渴求是把这两种想往推至一个更高的层次,一个不是人能满足的层次。原来人是为无限的爱而造,这爱是从一位向我们无所求的神所赐,而唯有透过这样一位神,参与祂那无限和极有价值的计划,我们的生命才能产生永恒的影响。换句话说,只有神自己才能满足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想。当人核心的渴求得不着满足时,他便感受着一份他极想立时摆脱的痛楚,这份痛楚不能靠时间来冲淡,时日越久,只会制造出更多机会给人否认与逃避它的存在。原来,当痛苦极深时,一切鼓励的话与欢乐的麻醉都不生效,生命在我们眼前逐渐消退。当人经历不到一份无限的关怀,同时又感觉不到自己正投身在有意义的事工上,生命便成为一个残酷的经历,一个我们希望能逃避、能不用正视,或能视若无睹的经历。当核心渴求无法得到满足时,人便好像已踏进了地狱之门。
寻找满足
在我们人生中,最容易感觉到的,原是生命中那些最不重要的渴求,于是,这些表层的渴求便很容易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。我们用很多时间来追求一个舒适的人生,当我们吃到美味的食物,或身体检验有良好的报告,我们便满心快乐。
大多数人亦感觉到基本渴求上的需要,尤其当我们的人际关系起了张力,配偶的冷漠令我们愤怒沮丧,朋友的无情叫我们伤痛。可是,只要我们与自己至亲的人有愉快和良好的关系,人世间便顿时显得温暖,我们以欢欣的心情颂赞神的美善,我们与友人谈笑自若,享受着无限的情爱,我们觉得人生是美好的。虽然表层渴求有时未能全然得到满足,我们亦会耿耿于怀,但是只要我们的基本渴求得着填满,我们仍觉得人生值得活下去。
有一小撮的基督徒,落在人生的厄运中,却经历到神同在的真实。物质上的满足是寥寥可数,好友亦离他们而去,然而,基督同在的甜蜜与属灵的能力却在他们心里涌流,他们的见证恰如我们常唱的那首诗歌——《惟主使我心灵兴奋》,在极大的苦难中,他们的生命却发出奇异的光彩。
不过,我猜想很多一位有上文这种经历的人,其实都未达到这个境界,他们将外面两层的满足,误以为是最内层那种因认识基督而带来的喜乐。许多人所享受着的,是神的恩惠,其实那并不等如享受神自己。
艰苦之路引至神前
一个重要的原则:惟有当人肯承认自己对周围环境及人稀关系曾经历失望的痛苦(尤以后者的失望为甚),人才会对基督产生如饥如渴的追求。换句话说,当人过着舒适的生活时,鲜有积极学习依靠神而生活的。
原来,活水江河的应许只向我们保证一个事实,就是在今生里,基督会满足我们核心的渴求。这应许并没有保证主必然赐予我们健康、财富,以及舒适的人生,亦没有应允祂会令我们的人际关系,达致我们想往的温暖程度。不错,祂应许赐我们日用的饮食,又答允会按祂的丰富,叫我们的需用得充足;但这一切的应许,只向我们保证一件事,就是神会赐一切所需,足以叫我们的生命能成就祂的旨意。
很明显的,这些应许并没有保证一个毫无痛苦的人生。相反的,正因为神的目的是要吸引我们深深的归向祂,并且我们被造的本意,原是去享受只有神才能供应的满足,所以,当我们诚实的探讨我们的人际关系时,我们不能不承认人际关系的经历,许多时都带来难过与失望,有时还是近乎绞心的痛苦。我们总是找不到渴想要得着的;由于我们是堕落了的生命,我们自然的倾向,是从人的关系中寻找快乐,而不是从与神的关系中去寻找,结果是心灵深处再经历那必然的失望。然而,只要我们处理得当,这失望的经历,会导我们归向神。
无论我们与神相交的经历多么丰富,我们也无法逃避这个堕落的世界(连我们自己也是堕落的)所带给我们的痛苦。其实我们的主也是如此,祂与父神有最完美和亲密的关系,然而祂却是忧患之子,人心的刚硬常使祂落泪。
我们必须除去一个错误的观念,就是以为一个顺服主的基督徒,应该时刻感觉快乐。不错,主的活泉如今可以在我们心中不断的涌流,以祂同在和将来的应许喂养着我们,但这些却不会抹煞在其它层次里,那些未满足和渴求所带来的痛楚。
正视现实的人,许多都体验到人生不可避免的艰苦。有时是肉体上的苦难,但大部分却是人际关系所经历的失望。
虽然人生的痛楚无法避免,我们仍可在苦难的冲击中过一个整全的人生。因为神的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夺去的。这份爱,正是每个拥有敏锐心灵的人所切慕的。由内而外的改变使我们学会饮于活水,吸取神永恒不变的爱,这爱成为我们生命的目标,人生的价值,和喜乐的源泉,于是无论或顺或逆,我们都有勇气去面对一切的遭遇。
(P116-117)
我们需要面对内心的饥渴,因为:
1、 这样才能使我们脱离那些好像带来满足,但却是叫我们做奴隶的罪欲。
2、 这样能叫我们晓得自己如何令别人失望,因而重建与人深入的交往。
3、 这样能加增我们追求神的热诚,同时亦吸引别人亲近主。
总括来说,正视自己内心的饥渴,可循下列三个步骤:
1、 承认自己困惑的处境:
a) 敢于质询自己
b) 不容教条式的答案,或把问题过分简化的答案,来掩饰自己困惑的处境
c) 让内心的困惑驱使你进入信心的深处
2、 承认自己内心失望的痛楚:
a) 静思别人在哪些地方令你失望,未能满足你内心对他们的渴求
b) 不要用规避、勉强式的爱,或挂在嘴唇上的宽恕,来麻醉你内心失望的痛楚
c) 让失望驱使你进入盼望的领域
3、 接纳对自己罪性的新发现:
a) 留心那些自卫的行动,为要不再经验对人失望的伤痛,我们不经意的与人保持距离
b) 不要因此作出更多“好行为”来,探视一下自己“好行为”背后的动机
c) 让这些新发现驱使你去爱神和爱人
第三卷 为自己凿出破裂的池子
自卫的罪
不是每个人都犯令人瞩目的罪过。其实大多数人都是“正人君子”。然而,每个人都有他一套与人相处的技巧,这套技巧的目的是要避免自己有给别人伤害的机会——这就是自卫的罪。
当然,我需要澄清一点,希望自己有一个舒适安乐的人生是正常的。常常希望自己受伤其实是一种被虐狂、不成熟的表现。一种正常的自卫是健康的,是必须的,正如我们应该避免深夜一个人在街上流连。
我所指的自卫的罪是另外的一种。由于我们每人内心都正常的渴想爱,于是我们强求爱的滋润,对于任何可能令我们心灵受损伤的关系,我们便立时筑起一堵墙来。为了自卫,我们绝不肯因爱对方的缘故主动的建立关系。如此一来,我们其实已经违背了神的爱律。
自卫的举例(简略概括)
举例一:有一位人所公认谦虚且温柔的牧师,方方面面看起来都很好,无可指摘,从不发脾气。但其实他与人相交的伎俩,是用来保护自己,惟恐这个渴想得着爱和尊重的心灵,再度经历创伤。
举例二:有一位三十来岁、美丽的单身姊妹,非常热心教会的服事,也很干练,被许多人视为单身女性的典范:毫无怨言、友善、勤奋、甘愿献出时间与精力服事人。当人问及她对婚姻的感受时,她总是如此回应:“神怎样安排对我都一样,如果对我有婚姻的安排,我会乐于接受。但我不会静下来为了等待这个男子的出现,因为实在有太多该做的事需要做。”但事实上,她总会与人保持距离,唯一能与她建立关系,乃是透过工作。她流露的总是她工作的才能,而不是她女性的温柔。她的心充满恐惧,她的动机乃是利用工作来保卫自己,教会的事奉,成了她的保护墙,把内心的“真我”厚厚的隐藏起来。原来,从年幼起她就深深渴望一位充满温情、无论何事都乐于聆听的父亲,但是她父亲无声的人生格言是:“莫向我企望一份温情的爱,人生只有一件事至为重要——委身,对神全然的委身。”于是,每当她渴想父亲的拥抱时,她会立刻责备自己幼稚及不够成熟;她策励自己当更投身于主的事工。当她这样策励自己,她便立时不再感到得不到父亲拥抱的那份伤痛,非但如此,努力于教会事工带来不少赞赏,这叫她得到一时的满足,加上忙碌的生活叫人(特别是男孩子)觉得她无暇于建立亲密的关系,一层厚厚的“属灵”外衣终于严密的保护着她。
人不必全然依靠神,仍可活出一个有高尚道德、替人设想、自律和有使命感的人生;可是,一个人若不深深的靠赖主,他是无法活出一个毫不自卫,坦诚与人相交的人生。
每个人都有一个强烈自卫的需求,要付一切代价来换取安全,于是,我们便建立起一套保护自己的相交方法,以期免受伤害。虽然这套方法其实是愚拙的(因他们所换来的安全,并非我们内心所真实盼望的安全),然而,我们仍要用自己的方法来保护自己,我们总是要求一切痛苦立即解除。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倔强的要求,认识它的罪根,向神悔改,才能踏上真爱之途。
倔强的要求
要经历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,我们必须检视心灵深处那些丑陋的地方。对好些人来说,这种检视意味着要承认自己的烦躁,或是自己那份专好抨击的态度。许多基督徒都知道,罪不是单指表面上的罪行,更是指内心隐而未现的罪欲,如自私、不耐烦、好指摘的心态。但可惜,他们对内心丑陋之处的发掘,都是到此为止,再没有进一步的探索。
另一些人则直截了当的拒绝承认那些丑陋的东西是“罪”,他们说那是“挣扎”而已。下面便是一些例子——“我只是缺乏自信,太没有安全感罢了。”“我为何是这样一位完美主义者?我太多忧虑,这性格叫我受不了。”这类说话通常会引来不少同情,亦叫讲者理直气壮的自怜一番。你看见吗?若问题的核心是出于罪,结果就很不相同了,揭露罪的下一步是认罪;不是理直气壮,而是自觉污秽。
在今天教会里,人所关心的是医治人生命的伤痕,但不知不觉间,他们将罪的真理推到一旁去了。不错,受伤害的人需要得着鼓励,但是过于重视这一点,会导致我们忽视了这些争扎的人本身的罪性。今日太多人以种种心理上的困扰做借口,替许多犯这样罪恶的人洗脱罪名。
在这一章里,我不是要探讨我们外在的罪行,也是不探讨我们内心的争扎。我的目标是要揭露我们内心的罪性,这罪性其实远超过一般人所想象的一种偶然暴躁的脾气,或是一时流露的吹毛求疵的心态;当我们往内心察看时,我会发现一些极丑陋的东西——这东西,我称之为“倔强的要求”。
我们都是一班倔强要求得着满足的人。正因我们顽强的不肯接受神的活水,而要凿出自己的池子来求解渴,于是,为着生存的缘故,我们规定自己想出来那套自我保护的方法必须成功。
结果,我们认为我们的妻子“应该”满足我们的要求;我们的儿女在我们的教育下“应该”有良好的表现;我们的教会也“应该”为着我们的需要而设有各式各样的事工;在快速公路上慢驶的车子“应该”移到慢行线上;我们从前既然受过人的伤害,如今“应该”没有人再有伤害我们的机会;一切往日得不着的合理享受,我们总“应该”有享受的一天。
何等荒谬的一种人生观啊!我们竟然想从神手里夺过发号施令的大责任来,难怪我们如今变成不讲理的人了!
深陷在我们每一个饥渴心灵里的,是一颗倔强要求得着满足的心。若要经历由内而外的生命转变,我们必须正视内心这份倔强的要求,我们要揭露它的真面目,认识它丑陋的本性,透过悔改将它除掉。
(P144)
其实,面对人生疾苦的第一步,是先弄清谁握着我们生命的主权,提醒自己在神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被造之物,祂乃是创造主,拥有我生命的一切主权,跟着第二步才是默想这位主对我无限的大爱。认识神的爱能驱除我们心中的恐惧,但唯有谦卑在神的权柄下,才能治死我们倔强的心。
其实,我们人生无论多么艰苦,也不能成为我们在神面前倔强的有所要求的理由。困苦会令人对神不满,甚至想命令神如何行,但这仍不能是我们向神逞强的理由。无论我们的苦难有多深,神永远是神,祂断不容许受造者向祂发号施令。不错,祂的耳朵永不发沉,聆听人的哀声与恳求,但祂断不容许我们志高气昂的要祂与我们谈判。神与一切高傲的人做对,却将恩惠赐予谦卑和向祂倾吐心意的人。
(P150-151)
不少基督徒承认,他们很难完全信赖神的爱;另一些基督徒虽然口中充满对神的爱的颂赞,但却叫人感觉是一种不经大脑的口头语。为何神与我们现实的争扎有这么大的距离?为何在许多人心目中,神是这样对人缺乏关心?
或许问题出自我们自己,我们心目中已经定下什么是快乐之途,什么是解除痛苦的方法,这些意念如此根深蒂固的埋在我们心里,我们竟没有对它们产生斑点的质疑。别人的行动是否符合我们的想往,变成了我们量度别人对我们的爱的准绳;于是,当神没有按我们的计划替我们行事,却反过来要我们顺服祂的计划,神在我们心中的形象,便变成了一个不为我们快乐设想的神。我们认为所有的祷告,都被房顶阻隔,达不到天上。对我们而言,神好像高高坐在天上,对我们的痛楚无动于衷,同时也不高兴我们向祂诉苦,一切热诚的哀求全都得不着应允。
请注意问题的核心——现今的问题不是单论及心灵的创伤,或是论及内心渴求得着满足,而是隐藏在我们心底那部分“倔强的要求”。我们好像对神发号施令,吩咐祂给我们解除痛苦,这样的心态,便会令人不择手段,只求果效。这样的心态是危险的,因为一方面我们认为自己有理,另一方面我们不理会解除痛苦的方法是否正确。
于是,我们暗暗盼望神替我们做各样的安排,以减轻我们的痛苦。比如婚姻已带给我多年的痛苦,于是便希望自己的丈夫,主动的和别的女人同居,好叫自己理直气壮的与他离婚,然后和那个暗恋已久的男士正式结合。又或者女儿反叛和愠怒的性格令我心碎,神必定听我的祈求,在青年营内感动她悔改。毕竟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了。
在基督徒的路上要成长,我们必须揭发心底藏着的那些倔强的要求,将它丑陋的本相显露出来,然后弃掉它;不然,由内心而来的改变是没有可能发生的。
第四卷 由里而外的改变
为何必须正视内心的失望(P188)
我多次提及正视内心失望的重要,这点我们千万不要忽视。我们需要开放自己,去探索自小至今我们心灵所经历的创伤,对自己的创伤有了深入的了解,我们才明白自己为何会定意选择一条自卫的道路,跟着我们才能发现那套精心设计的自卫策略,平日到底怎样运作。
深深地去体会和感受自己的失望,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能使我们从怨唱中释放出来,去欣赏我们的父母、配偶、儿女,或朋友本身的好处。不错,他们都不完全,都有令我们失望及伤害过我们的时刻,然而他们都有他们的好处,都有对我们的贡献。
每一个人的爱都有瑕疵,所以如果我们感激父母,是等于说他们没有瑕疵,说他们所加的伤痕一点都没有带给我痛苦,那么我的感激其实一点也不真诚,是表面化的,是一种自卫的虚假话。因为真正的爱不是要我们眼睛半瞎,相反的,它要我们连对方的弱点都看得清楚。我们可以坦白承认受过别人的伤害,但我们愿意宽恕,且与那些人保持亲切的交往,因为真正的爱,能叫我们真诚的关心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。
我们每个人都曾被别人的罪行所伤害,同时我们自己亦选择错误的回应,别人未能完全的爱我们,而我们有没有完全的爱别人。别人在爱上的不完全,带来我们无限的失望和痛苦,然而,主对我的爱却是完全的,主的爱虽然不会挪去别人不完全的爱所带给我们的痛苦,但祂的爱足以使我站立得稳,使我不再惧怕别人的失信,勇敢的去爱。
爱别人就是我的责任,当我对你流露爱时(不是当你对我流露爱时),我就经历到喜乐和完满的感觉。我为何能爱人?因为我从神那里经历那份完整无暇的爱。爱人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爱能吸引别人到基督那里,同时因着流露爱,我的生命便显得有价值和能力,这一切能将荣耀归给神。当我慢慢的学习不再自卫,专一去爱,我便渐渐体会到渴望已久的那种丰盛生命。
只要我们一天活在世界上,我们的人际关系仍会有失望与痛楚,只有天堂才能给我们完整的人生。然而主的福音,仍是十分宝贵的,因为它为我们人生问题的症结,开了解决之途。
书摘完,愿神赐福每一个乐于遵行主道的人!